您的位置: 51网络采购首页新闻资讯热点新闻房地产投资下滑致建材业陷全行业产能过剩
房地产投资下滑致建材业陷全行业产能过剩
2015/11/26 10:42:28 来源:51网络采购 点击:16408次
内容摘要:房地产投资下滑致建材业陷全行业产能过剩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连续19个月出现下滑,也再次成为1998年房改以来中国经历的最差投资数据,而在两年前,这一数据还长期维持在20%以上。这一变化,也给了作为其上下游产业直接受影响者的建材业当头一棒,行业原本快速扩张的态势迅速消失,甚至出现只能依靠“赔得起”来维持生存的现象。
   根源 房地产投资首次连续3个月负增长
 房地产在多年高歌猛进后开启了长期去库存状态,进而导致新增投资的大幅下滑。这一变化给了其最大关联行业——建材业以毁灭性的打击。
 交银金研中心最新数据显示,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单月增速为-2.4%,这是继8月增速为-1.1%、9月增速为-3.1%后,连续3个月负增长。此外,房屋新开工面积单月增速除9月的“昙花一现”,10月再次跌入零值以下,同比增速-24.5%,累计增速更是从2014年后全线负增长。
 “投资单月增速出现了连续3个月负增长,这在2009年以来尚属首次。”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房地产面临着长期去库存的状态,例如铁岭去库存周期恐达8年,这仅仅是房地产对投资负拉动的开始。
 的确,易居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重点监测的50个城市中,库存去化周期超过12个月的城市已经超过一半。其中,北海去库存周期高达30.1个月,烟台26.4个月,荆门25.5个月,呼和浩特24.9个月,三亚23个月。
 造成巨量库存的主要原因则是过去十几年地方在建设扩张过程中的无序开发。然而,住房的需求量却是有限的。2015中国居民金融能力报告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房产拥有率达到83.43%,拥有两套以上房产的家庭占到40.07%;其中有52.07%的家庭,房产价值占家庭总资产一半以上,16.19%的家庭这一比例占80%以上。
 库存积压的现实意味着短期内投资仍难回暖。而房地产业一头连着投资,一头连着消费,因此,房地产投资下滑致使此前大量扩张的建材行业陷入全行业产能过剩。
 困境 建材陷全行业产能过剩
 衡阳是湖南的一座小城,但却拥有近百家水泥企业和水泥制品企业,年生产能力达1600万吨。然而,随着经济放缓、需求下降,衡阳本地每年的需求量满打满算不过80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
 衡阳水泥面临的困境只是建材行业的缩影。以陶瓷行业为例,产能过剩比例高达40%。2015年以来,珠三角地区便有12家陶企倒闭。此外,房地产占75%份额的平板玻璃行业,也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
 “建材业的大幅下滑虽然不仅仅受房地产行业影响,但是房地产市场的疲软是其下滑的直接因素。”业内人士表示。
 的确,2014年前三季度还在大幅增长的建材行业,却从四季度起急转直下,与房地产行业的走势极为类似。WIND数据显示,WIND三级行业中建材类48家上市企业,201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519亿元、1284亿元、2037亿元元,分别同比上涨18.95%、9.93%、6.92%;净利润方面分别为30.11亿元、116.15亿元、178亿元,分别同比上涨398.86%、53.51%、30.28%。但2014年年报却显示,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仅为1.93%与-3.88%。与此同时,201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大幅下滑至-11.71%与-72.25%。
 “过去几年的飞速增长造成了对建材的提前透支。”有业内人士指出,过去十年,我国基础设施与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促使提供重要基础原材料的建材业得到了飞跃发展。但也因此,需求被提前透支,建材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
 而过剩产能带来的结果便是利润的大幅下滑,甚至大面积亏损。上述人士说,以水泥为例,几年前,钢铁行业全面亏损的时候,水泥产业还有利可图。但进入2015年,水泥产业开始重蹈钢铁业覆辙,利润大幅下滑,甚至有些地区开启“看谁赔得起”的大比拼。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近半数水泥、平板玻璃企业亏损,水泥亏损企业亏损额高达170亿元,平板玻璃亏损企业亏损额30亿元。更为严重的是,当前水泥、平板玻璃行业虽然有半数企业保持微利,但实际情况是其中许多企业是处于隐性亏损状态。
 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祥忠表示,今年以来水泥价格持续下滑,前三季度全国通用水泥平均出厂价格每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0%。9月份全国通用水泥月平均出厂价格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国务院部分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会上发布的报告便指出,自2012年3月以后,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连续40个月下降,目前全国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只相当于2007年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二季度以后,水泥、平板玻璃价格下跌到行业平均成本线以下,价格已经失去调节供需平衡的杠杆功能。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表示,当前部分水泥、平板玻璃生产企业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主要是为了在市场需求萎缩的状况下回笼部分产品资金,担心企业资金流中断,危及企业生产经营。
 “然而这种饮鸩止渴的无奈之举,不仅造成企业销售收入和收益大幅度下降,而且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资金流问题,反而会将企业推入经营活动现金收入减少、银行惜贷的尴尬境地。”乔龙德说。
 挑战 化解产能为第一要务
 “虽然产能过剩已存在多年,但今年形势显得格外严峻。”乔龙德表示,一些产能已经过剩的产业还在新增产能,导致在市场竞争不规范的状态下,不仅建材全行业经济运行出现下压,而且经济效益严重下滑的程度远远超出经济运行下压的程度,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少企业仍在困惑中徘徊或无所适从,盲目等待依靠外部拉动来改变现状。
 孔祥忠也指出,资源环境倒逼,使建材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挑战。与此同时,劳动力、土地、燃料动力等价格持续上升,生产要素成本压力加大,建材行业经济运行面临近年来最为严峻的困难局面。因此,遏制、扭转当前建材产品价格和经济效益下滑,是实现今年建材行业平稳运行的迫切需求和首要任务。
 对此,乔龙德指出,去年以来,分地区组织召开20多次遏制新增产能的座谈会和论坛,水泥企业和玻璃企业联名向建材行业发出倡议,承诺不再新增产能。此外,将进一步推进错峰停窑生产,促进节能减排,缓解供求矛盾。
 “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兼并重组也是化解产能的重要方式。”乔龙德表示,将加快申请制定关于进一步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的政策措施,并制定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兼并重组的相关政策。
 此外,乔龙德认为,需突破现有的兼并重组模式,改变一对一谈判,逐渐制定出导向目录指南,明确方向性归宿和导向性目录。可以变整体收购为相互持股。运用混合所有制,尝试同一区域的企业,按照资本组建成立新公司统一经营;组织错峰生产,要进行同区域内停产限产企业与生产经营企业共同分利的尝试。
 “将‘走出去’作为调整结构、改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乔龙德表示,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为行业先进技术装备和高效产能“走出去”创造了机遇和条件,建材业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国外市场资源,充分发挥我国建材工业技术、装备、科技的优势,扩展新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admin)欢迎转载,转载请说明来处51网络采购(http://www.51wlcg.com)
已有0人参与(注:以上仅为网友个人评论,不代表51网络采购同意其观点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