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11 10:00:01
来源:
51网络采购 点击:361次
内容摘要:钢价艰难上行 钢厂采购意愿减弱
纵观1—7月份钢材期货市场,金融危机事件频发、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内流动性收紧的宏观环境和产能过剩、需求减弱的供求面都严重打击着市场的做多信心。而钢材价格却在诸多不利因素下,保持着小幅上涨态势,期间还创出了钢材期货上市来的新高,其中,生产成本上涨是支撑钢价上行的最主要因素。
生产成本上涨首当其冲的是铁矿石。经历了6月份进口铁矿石的短暂下滑,7月份的铁矿石进口再度反弹,进口均价也再创新高。6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5109万吨,比5月减少221万吨,不过,当时的进口均价为167.76美元/吨,已经是历史新高。中国7月份铁矿石进口量较上年同期增长7%,至5455万吨,根据进口总金额计算,7月的进口均价达到173.2美元/吨,进口均价再创新高。
不过,据分析,由于资金紧张,目前钢厂更倾向购买可以分批少量采购的国产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产矿价逐步上升,甚至高于进口矿。
进入八月以来,铁矿石的现货价格依然呈上涨趋势,商务部8月9日公布的生产资料价格监测就显示,上周铁矿石价格上涨2.2%,已经连续5周小幅走高,累计比7月初上涨8.4%。这让本来利润率就不高的钢厂的利润空间继续在缩小。
而据了解,由于预期未来钢材市场走势的不确定性,一些国内钢厂的铁矿石采购意愿已经明显减弱,从8月8日开始,进口铁矿石的市场询盘开始减少。而一些铁矿石贸易商,则普遍担心如果钢材市场价格下跌将波及铁矿石市场,后期铁矿石价格也将跟随下跌,因此大多加快了出货节奏。
2011年年后,中国人民银行共计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创出21.5%的历史新高;此外,还进行了3次加息,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被提升至6.56%。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资金紧张,大幅提高了冶金企业的资金成本,严重吞噬了钢企的生产利润。下半年,在控制物价和稳定增长的目标下,我国仍将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货币信贷政策不会出现大的转向,市场流动性依然延续趋紧,加息等紧缩政策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资金成本。
对于未来的矿价走势,有关人士认为,目前国内主要港口的进口矿库存量不断增长,已逼近一亿吨的库存量,进口矿资源的供应量相对充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市场下行埋下伏笔。再加上美元贬值使得进口矿价格更加实惠,在价格优势凸显的情况下,很可能对国产矿市场份额形成挤压,需求方采购更偏向价格优势一方,国内铁矿石市场或出现阶段性下调行情。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直强势上涨的铁矿石价格,最近两天已经出现回稳下跌的迹象,截至8月9日,63.5%品位的印度矿价格为186美元/吨(CIF),而此前的最高报价达到188美元/吨。
不过,也有分析指出,根据四大矿商的计划,下半年铁矿石产量有望继续维持二季度水平,但由于全球铁矿石需求依然较为旺盛,铁矿石供应偏紧的格局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下半年铁矿石价格将继续维持高位震荡态势。
另外,电力等能源价格的上涨也增加了钢材的生产成本。今年,为缓解愈演愈烈的电荒,遏制高耗能行业的产能释放,发改委决定自6月1日起上调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15个省份的工商业、农业用电价格。
在生产成本逐步增加,而钢价涨势缓慢的情况下,钢企的利润率进一步下降。据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中钢协旗下会员钢企的利润仅为3.14%,同比下降0.4%,这远低于目前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下半年,金融市场的动荡仍难以平息,全球经济放缓的步伐也难以止步,如果没有像2008年那样的金融危机发生的话,铁矿石的高度垄断和供应偏紧将会强劲支撑矿价在高位运行。另外,钢企和贸易商的资金成本仍将处于上升阶段,这就使钢材的生产成本仍有增加的空间。
目前,钢材产量屡创新高,产量基本接近极限,钢企在微利下运行,钢价较大幅度的回落会使钢企陷入亏损状态,这种情况下,成本支撑作用就更加明显。后市钢价受到成本上升的支撑作用,或将在利空的宏观环境下艰难上行。
(责任编辑:admin)欢迎转载,转载请说明来处
51网络采购(http://www.51wlc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