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3/11 14:05:09
来源:
51网络采购 点击:303次
内容摘要:网络囤油,投资陷阱还是模式创新?
油价开始涨了,不少车主也开始担心起来。为了留住低油价,一些看好油价会涨的车主开始“囤积”网络储油卡。这种网络产品在去年油价持续走低时由一些商家和购物平台推出,但由于油价的下跌趋势,当时并未引起太多人关注。
然而到目前,已有不少之前购买产品的用户受益。“新生事物可能多数人比较难接受,但是真的很实惠。2月买过一张1800升的储油卡,几天后油价就涨了,加上已有的折扣,每升能省1元左右。”一家储油卡的用户在留言中说道。
记者看到,在北油所和华业国际推出的产品“囤油宝”的官网上,显示了许多客户案例,从购买50升到几千升不等,个人收益折算成年化率收益率后最高的达到了45.8%。
储油卡本身的优惠也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例如“囤油宝”目前每升补贴0.4元。在1号店网站上销售的“油联易卡”,包括从300升到3600升不 等的面额,根据购买量每升补贴0.3~0.7元。例如1800升的93号(92号)汽油按照北京现在的油价每升6.32元计算,应为11376元,而“油 联易卡”北京地区的售价仅为10296元。
当然,也有很多车主并不看好这项服务。已有近十年驾龄的刘菁女士认为,这些油卡有每个月使用上限限制,买太多用不完的话是亏是盈也很难说;而且兑换的程序烦琐,需要将加油的发票拍照上传,过一段时间才收到钱。她表示并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
亏盈难料,如何理性看待风险
在北京车主王路先生看来,储油卡更像是网络投资,而他对当前油价并不看涨,因此认为没有必要为了省一点钱而冒风险。然而,有不少看涨油价的车主选择“投资”到这类产品中。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车主对发卡公司本身的可靠性更为担忧,担心以后不能兑换;此外,当前油价形势复杂,出于资金安全考虑,有人表示即便尝试购买也不会购买太多。
据了解,中石油和中石化所提供的加油卡都是充值使用,消费时按当日油价扣除费用,与网上的按升购买的卡是不同的,两家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均表示没有和第三方公司有这方面的合作协议。
此前,一家公司推出过类似的加油卡,用户绑定账号后可以在网上以9.2折的价格给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卡充值。对此中石油官方发出公告,强调通过非中国石油正规渠道充值所遭受的资金损失与中国石油无关,中国石油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那么,用户预存的资金安全是否有保障呢?对此,油联(北京)石化有限公司高层负责人金先生介绍说,其合作伙伴海航云商作为发卡主体,取得了中国 人民银行批准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允许在全国开展互联网支付、预付卡发行与管理业务。售卡所得资金统一归集至海航云商在交通银行开设的账户,资金受央行的严格监管,保证专款专用。
投资分析师吴念斌则认为,消费者对一项业务的认可跟该业务的成熟度有很大关系,而目前,多数用户反映其兑换程序、运营模式都尚未标准化,这也是很多消费者持观望态度的原因。
网络金融,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互联网产品往往在市场需求中发现商机。在金先生看来,“两桶油”搞混合所有制本身就是在提高自身市场化的程度,民营企业在这个时期机会很多,关键是方法和创新。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项服务类似于通过相关平台和公司对指定油品进行期货和现货操作,在初期自然会面临许多问题,如企业经营模式是否成熟,金融监管是否到位,消费者一旦出现资金损失,如何维护自身权益等。
关于油联石化的盈利模式,金先生告诉记者,是通过自有资金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套期保值”实现。对此,记者咨询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者陈静,他 指出,这种模式实际上是把单个消费者引入了国际期货市场,能够锁定消费者的用油成本,对于善于综合使用金融工具的正规企业来说,理论上确实能够在国际市场 上实现大概率盈利,从而实现经营模式的可持续。
网络储油业务可以看作消费模式的创新,也涉及了网络金融领域。新生产品成长需要空间,同时也需要运营机制的不断完善。如何更好地防范潜在风险,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又能保护、激励创新型企业的积极性,这将检验相关监管部门的执政智慧。
(责任编辑:高杨)欢迎转载,转载请说明来处
51网络采购(http://www.51wlc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