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51网络采购首页新闻资讯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10/9/25 12:27:28 来源:51网络采购 点击:664次
内容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章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第三条 编制本法第九条所规定的范围内的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照本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条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条 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条 国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技术规范进行科学研究,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章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应当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草案,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第八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前款所列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按照本法第七条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条 依照本法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条 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第十一条 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但是,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
  编制机关应当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第十二条 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在报批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附送审批机关审查;未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第十三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作出决策前,应当先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审查小组应当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参加前款规定的审查小组的专家,应当从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立的专家库内的相关专业的专家名单中,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
  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审批的专项规划,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审批中未采纳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的,应当作出说明,并存档备查。
  第十五条 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编制机关应当及时组织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告审批机关;发现有明显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章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六条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一)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二)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三)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
  (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五)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六)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七)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内容和格式,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避免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相重复。
  作为一项整体建设项目的规划,按照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进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已经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建设单位可以简化。
  第十九条 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审查合格后,颁发资质证书,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评价范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并对评价结论负责。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的资质条件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已取得资质证书的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的名单,应当予以公布。
  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不得与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审批部门存在任何利益关系。
  第二十条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由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编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对其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
第二十一条 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建设单位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办理。
  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六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三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十五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预审、审核、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下列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一)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
  (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
  (三)由国务院审批的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跨行政区域的不良环境影响,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争议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四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原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日起十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二十五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该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同时实施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审批意见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第二十七条 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和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备案;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
  第二十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检查,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查清原因、查明责任。对属于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编制不实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属于审批部门工作人员失职、渎职,对依法不应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予以批准的,依照本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规划编制机关违反本法规定,组织环境影响评价时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 规划审批机关对依法应当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而未编写的规划草案,依法应当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而未附送的专项规划草案,违法予以批准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 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未依照本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有前两款所列违法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二条 建设项目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未评价,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依法批准,审批部门擅自批准该项目建设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失实的,由授予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并处所收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负责预审、审核、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审批中收取费用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退还;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违法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要求对本辖区的县级人民政府编制的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本法第二章的规定制定。
  第三十七条 军事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依照本法的原则制定。
第三十八条本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日期:1991-06-29
发布单位: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1991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九号公布)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预防
第三章治理
第四章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第三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
    第四条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第五条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水土保持工作列为重要职责,采取措施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第七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调查评价水土资源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规划须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水土保持规划,须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水土保持规划的修改,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进行重点防治。
    第八条从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并负责治理因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土保持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水土保持科学知识。
    第十条国家鼓励开展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水土保持科学技术水平,推广水土保持的先进技术,有计划地培养水土保持的科学技术人才。
    第十一条在防治水土流失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预防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植树造林,鼓励种草,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增加植被。
    第十三条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情况,组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国营农、林、牧场,种植薪炭林和饲草、绿肥植物,有计划地进行封山育林育草、轮封轮牧,防风固沙,保护植被。禁止毁林开荒、烧山开荒和在陡坡地、干旱地区铲草皮、挖树兜。
    第十四条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规定小于二十五度的禁止开垦坡度。
    禁止开垦的陡坡地的具体范围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告。
本法施行前已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上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应当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退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或者修建梯田。
    第十五条开垦禁止开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荒坡地,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开垦国有荒坡地,经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土地开垦手续。
    第十六条采伐林木必须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采伐方式,严格控制皆伐,对采伐区和集材道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并在采伐后及时完成更新造林任务。对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防护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在林区采伐林木的,采伐方案中必须有按照前款规定制定的采伐区水土保持措施。采伐方案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采伐区水土保持措施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实施。
    第十七条在五度以上坡地上整地造林,抚育幼林,垦复油茶、油桐等经济林木,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第十八条修建铁路、公路和水工程,应当尽量减少破坏植被;废弃的砂、石、土必须运至规定的专门存放地堆放,不得向江河、湖泊、水库和专门存放地以外的沟渠倾倒;在铁路、公路两侧地界以内的山坡地,必须修建护坡或者采取其他土地整治措施;工程竣工后,取土场、开挖面和废弃的砂、石、土存放地的裸露土地,必须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排弃的剥离表土、矸石、尾矿、废渣等必须堆放在规定的专门存放地,不得向江河、湖泊、水库和专门存放地以外的沟渠倾倒;因采矿和建设使植被受到破坏的,必须采取措施恢复表土层和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第十九条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应当按照本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制定。
    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依照矿产资源法的规定开办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申请采矿,必须持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方可申请办理采矿批准手续。
    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并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第二十条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采矿、取土、挖砂、采石等生产活动的管理,防止水土流失。
    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禁止取土、挖砂、采石。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的范围,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告。

第三章治理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土保持规划,组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单位有计划地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第二十二条在水力侵蚀地区,应当以天然沟壑及其两侧山坡地形成的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在风力侵蚀地区,应当采取开发水源、引水拉沙、植树种草、设置人工沙障和网格林带等措施,建立防风固沙防护体系,控制风沙危害。
    第二十三条国家鼓励水土流失地区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并在资金、能源、粮食、税收等方面实行扶持政策,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四条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计划地对禁止开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耕地进行治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整治排水系统、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
    第二十五条水土流失地区的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给个人使用的,应当将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列入承包合同。
    第二十六条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可以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或者联户承包水土流失的治理。
    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水土流失的治理实行承包的,应当按照谁承包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签订水土保持承包治理合同。
    承包治理所种植的林木及其果实,归承包者所有,因承包治理而新增加的土地,由承包者使用。
    国家保护承包治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承包治理合同有效期内,承包人死亡时,继承人可以依照承包治理合同的约定继续承包。
    第二十七条企业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负责治理。本单位无力治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治理,治理费用由造成水土流失的企业事业单位负担。
    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生产费用中列支。
    第二十八条在水土流失地区建设的水土保持设施和种植的林草,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检查验收。
    对水土保持设施、试验场地、种植的林草和其他治理成果,应当加强管理和保护。

第四章监督
    第二十九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全国水土流失动态进行监测预报,并予以公告。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土保持监督人员,有权对本辖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报告情况,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三十一条地区之间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的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处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法第十四条规定,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开垦、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以罚款。
    第三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未经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开垦禁止开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荒坡地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开垦、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以罚款。
    第三十四条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的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范围内取土、挖砂或者采石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上述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处以罚款。
    第三十五条在林区采伐林木,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限期改正、采取补救措施,处以罚款。
    第三十六条企业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不进行治理的,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治理;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罚款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县级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业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中央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停业治理,须报请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个体采矿造成水土流失,不进行治理的,按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七条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水土保持监督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拒绝、阻碍水土保持监督人员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八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复议机关应当在接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出复议决定的,当事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九条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免予承担责任。
    第四十条水土保持监督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给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国务院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二条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2年6月30日国务院发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令第120号1993年8月1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下简称《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有下列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进行检举:
  (一)违法毁林或者毁草场开荒,破坏植被的;
  (二)违法开垦荒坡地的;
  (三)向江河、湖泊、水库和专门存放地以外的沟渠倾倒废弃沙、石、土或者尾矿废渣的;
  (四)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
  (五)有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其他行为的。
  第三条水土流失防治区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实行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责任制。
  第四条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可以行使《水土保持法》和本条例规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职权。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批准的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实施,并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安排水土流失地区的部分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等资金,用于水土保持。
  第六条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按国家、省、县三级划分,具体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告。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可以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
  第七条水土流失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水土保持中等专业学校或者在有关院校开设水土保持专业。中小学的有关课程,应当包含水土保持方面的内容。
第二章 预 防
  第八条山区、丘陵区、风沙区的地方人民政府,对从事挖药材、养柞蚕、烧木炭、烧砖瓦等副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根据水土保持的要求,加强管理,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第九条在水土流失严重、草场少的地区,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行舍饲,改变野外放牧习惯。
  第十条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因地制宜,组织营造薪炭林,发展小水电、风力发电,发展沼气,利用太阳能,推广节能灶。
  第十一条《水土保持法》施行前已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上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应当在平地或者缓坡地建设基本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将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植树种草;退耕确有困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限期修成梯田,或者采取其他水土保持措施。
  第十二条依法申请开垦荒坡地的,必须同时提出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报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第十三条在林区采伐林木的,采伐方案中必须有采伐区水土保持措施。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采伐方案后,应当将采伐方案抄送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监督实施采伐区水土保持措施。
  第十四条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水土保持方案,必须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依法开办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申请采矿,必须填写“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申请办理采矿批准手续。 建设工程中的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应当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并签署意见。水土保持设施经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不得投产使用。水土保持方案的具体报批办法,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水土保持法》施行前已建或者在建并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第三章 治 理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国有农场、林场、牧场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在禁止开垦坡度以下的坡耕地,按照水土保持规划,修筑水平梯田和蓄水保土工程,整治排水系统,治理水土流失。
  第十七条水土流失地区的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给个人使用的,应当将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列入承包合同。当地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监督承包合同的履行。
  第十八条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水土流失,可以由农民个人、联户或者专业队承包治理,也可以由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人投资投劳入股治理。实行承包治理的,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签订承包治理合同。在承包期内,承包方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承包治理合同转让给第三者。
  第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应当负责治理。因技术等原因无力自行治理的,可以交纳防治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防治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主管物价的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对水行政主管部门投资营造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时,所提取的育林基金应当用于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
  第二十一条建成的水土保持设施和种植的林草,应当按照国家技术标准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的,应当建立档案,设立标志,落实管护责任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者侵占水土保持设施。企业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应当给予补偿。
第四章 监 督
  第二十二条《水土保护法》第二十九条所称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是指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大江大河流域水土保持中心站,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保持监测站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监测分站。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分别公告水土保持监测情况。公告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及其发展趋势;
  (三)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及其效益。
  第二十四条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本单位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情况。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水土保持法》和本条例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水土保持监督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时,应当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证件。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幅度为非法开垦的陡坡地每平方米一元至二元。
  第二十七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幅度为擅自开垦的荒坡地每平方米零点五元至一元。
  第二十八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幅度为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
  第二十九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幅度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每平方米二元至五元。
  第三十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幅度为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
  第三十一条破坏水土保持设施,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水行政主管部门处理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的,应当提出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受到水土流失危害的时间、地点、范围;
  (三)损失清单;
  (四)证据。
  第三十三条由于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造成水土流失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的种类、程度、时间和已采取的措施等情况,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查实并作出“不能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危害”认定的,免予承担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本条例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 1998年11月29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止建设项目产生新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建设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必须遵守污染物排放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区域内,还必须符合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第四条 工业建设项目应当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五条 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采取措施,治理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条 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
  第七条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按照下列规定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实行分类管理:
  (一)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并公布。
  第八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
  (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
  (四)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五)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六)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七)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内容和格式,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但是,铁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其中,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十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由建设单位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经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60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30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15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预审、审核、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一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下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一)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
  (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
  (三)国务院审批的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审批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建设项目造成跨行政区域环境影响,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争议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共同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者采用的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自批准之日起满5年,建设项目方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应当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原审批机关应当自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10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逾期未通知的,视为审核同意。
  第十三条 国家对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实行资格审查制度。
  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取得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按照资格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范围,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已经颁发资格证书的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名单,应当定期予以公布。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可以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任何行政机关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征求建设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第三章 环境保护设施建设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并依据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在环境保护篇章中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投资概算。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
  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建设单位应当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该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竣工验收同时进行。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自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之日起3个月内,向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该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第二十一条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分期验收。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验收。
  第二十三条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经验收合格,该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
  (二)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者采用的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未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自批准之日起满5年,建设项目方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未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的。
  第二十五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同意,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责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恢复原状,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试生产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试生产,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超过3个月,建设单位未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办理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手续;逾期未办理的,责令停止试生产,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吊销资格证书,并处所收费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开发,编制建设规划时,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第三十二条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按照国务院关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军事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1999年3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4年6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
2005年12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自治区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落实任期及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加大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使辖区的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重大经济、产业和技术政策,进行资源开发、区域国土整治、城乡建设改造等活动时,应当进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清洁生产、废物资源化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合理利用资源,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建设节约型社会。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其他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依法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与生活环境、防治污染的义务,有要求减轻、消除污染危害和举报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的权利。
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发展和改革、经济、城建、水利、卫生、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水产畜牧、海洋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本辖区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开发规划,并组织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组织编制和调整本行政区域地表水水域、环境空气、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环境功能区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各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开发利用规划应当符合环境功能区划。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应急预案,规范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当及时控制和消除危害,并向社会公告。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环境保护信访工作,设立举报电话,接受并及时处理公众的举报。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        对排污者进行实地检查,现场监测,调查取证;
(二)        查阅或者复制有关污染物排放的资料,采集样品;
(三)        责令排污者停止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机构负责对本辖区污染源排污状况进行监督性监测,监测数据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排污状况的依据。
    当事人对监测数据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监测数据通知书之日起7日内,向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机构申请复核。
    第十五条自治区、设区的市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月向社会发布环境质量信息,每年向社会发布本辖区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以及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情况。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环境质量信息。
    第十六条各级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水产畜牧、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在物种引进、转基因技术或者产品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生物技术环境安全工作。
自治区野生动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生物物种资源批准出境的资料信息抄送自治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章 保护生态和生活环境
    第十七条自治区、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本辖区内的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重要渔业水域以及生物多样性丰富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
    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立,由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审,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管理、保护和建设进行监督。
    第十八条禁止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进行外来物种试验和种植放养活动。
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前应采取必要的隔离安全管理措施,设立标志。严格限制在野生生物原产地进行同类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
第十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城市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理设施,并纳入当地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小城镇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在适当地点设置专门场所,集中处理垃圾等废弃物,防止废弃物的堆放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质量。
    第二十条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在午间和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抢修、抢险作业除外);
    (二)高、中考期间,在考场周围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影响考试环境的活动;
    (三)将废油和含油废物(包括潲水油),排入下水道或者随地倾倒;
    (四)在居住区、机关、学校、医院、疗养院等环境敏感区域从事切割、敲打锤击,露天装卸或者堆放水泥、石灰、粉煤,露天喷漆或者屠宰、水产品加工、生物发酵等产生环境噪声、粉尘、恶臭污染的营业活动。
    对前款第(一)项确因生产工艺要求或者特殊情况需要连续施工作业的,应当提前5日向所在地的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持有所在地的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证明,并提前2日公告周围居民。
    第二十一条禁止在城市建成区内住宅楼、以居住为主的综合楼内,新建、扩建、改建产生油烟污染的饮食业和产生环境噪声、振动污染的娱乐业经营场所。
禁止在城市建成区内住宅楼、以居住为主的综合楼内,在午间和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室内装饰、装修施工。
禁止在城市建成区内人口集中地区露天烧烤食品。
    第二十二条禁止在人口集中区域、城市建成区内或者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甲壳素、骨胶、骨(鱼)粉、塑料制品等产生恶臭污染的生产项目。
    第二十三条禁止在下列区域内设置畜禽、水产养殖场:
(一)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
(二)城市和城镇中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域;
    (四)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
    第二十四条禁止在自治区划定的一、二类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及沿岸新设排污口。
    禁止在一、二类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及沿岸新建、改建、扩建重污染项目或者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项目和设施。
    第二十五条禁止利用溶洞排放、倾倒生产废水和其他废弃物。
第二十六条在集中使用的大型电磁辐射发射设施或者高频设备周围,按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要求划定的规划限制区内,不得修建居民住房、幼儿园、学校和医院等敏感建筑。
对已建成的大型电磁辐射设施或者高频设备,经监测确实对周围环境污染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应当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经采取措施后仍达不到国家污染防治限值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责令其迁出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
第四章 防治环境污染
    第二十七条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由自治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区域环境容量拟定,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逐级分解下达执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将本行政区域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
    第二十八条自治区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者应当依法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浓度、方式等排放污染物。
    未按规定取得排污许可证或者被吊销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核发和管理排污许可证。
    受理排污许可证申请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依法作出颁发或者不颁发排污许可证的决定,书面通知申请者。
    第二十九条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变更、吊销,应当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
    排污单位取得排污许可证,并不免除其治理污染的义务和法律规定的其他责任。
    第三十条排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规定设置排污口,并安装标志牌。排污口设置后不得随意变动。不符合排污口设置技术规范、标准和要求的,应当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整改。
    第三十一条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污染防治设施的设计要求和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排放要求,制定操作规程,并保证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产生污染物的主体设施同时运行使用。
    已建成的防治污染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需拆除或者闲置的,应当提前10日向所在地的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说明理由,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第三十二条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提出进一步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目标。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应当按国家规定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一)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二)使用国家《危险货物品名表》、《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剧毒化学品名录》中的剧毒、强腐蚀性、强刺激性、放射性(不包括核电设施和军工核设施)、致癌、致畸等有毒有害物质作原材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上述有毒有害物质的。
    第三十三条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备案手续后和项目开工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
    第三十四条 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自治区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由各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期限最长不超过10个月。排污者因特殊原因无法完成治理任务的,应当在治理期限届满前1个月向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部门提出延期申请,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延期1次,但延期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
    限期治理期间,排污者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采取减产、限产或者其他措施,使其污染物排放符合限期治理决定中的要求。期限届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对限期治理效果进行核查。
第三十五条环境受到污染,威胁群众生活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停止排放污染物,并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可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
(一)在午间和夜间使用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机械进行施工作业未按规定申报或者未持有证明文件的;
(二)在高、中考期间在考场周围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
    (三)将废油和其他含油废物(包括潲水油)排入下水道或者随意倾倒的;
    (四)在环境敏感区域从事产生环境噪声、粉尘、恶臭污染的营业活动的。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十二条规定,违法建设产生油烟、噪声、振动污染的饮食业、娱乐业经营场所和产生恶臭污染项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并处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违反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在室内违法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装饰、装修施工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违法露天烧烤食品的,由所在地的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在畜禽、水产禁养区设置畜禽养殖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搬迁或者关闭。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在一、二类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及沿岸新设排污口或者在一、二类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及沿岸建设禁止建设的项目、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使用和建设,可并处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利用溶洞排放、倾倒生产废水和其他废弃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使用,并处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不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可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可以由颁发排污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吊销其排污许可证。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或者被吊销排污许可证后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立即停止排放污染物,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或者拒不停止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其停产停业。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未按规定设置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由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以10万元以下罚款,或者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责令其停业或者关闭。
    在限期治理期间,不按规定排放污染物的,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国家工作人员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午间,是指北京时间12时至14时30分;
    (二)夜间,是指北京时间22时至次日早晨6时;
(三)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是指转基因生物在开放系统内进行研究、生产和应用的活动,包括田间试验和商品化生产。
第四十八条本条例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国家环保总局第14号令,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为了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提高审批效率,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制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一、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按照下列规定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保护分类管理:
  (一)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1、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或毒性大、难以在环境中降解的建设项目;
  2、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结构重大变化、重要生态功能改变、或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的建设项目;
  3、可能对脆弱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或可能引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建设项目;
  4、容易引起跨行政区环境影响纠纷的建设项目;
  5、所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开发活动或建设项目。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1、污染因素单一,而且污染物种类少、产生量小或毒性较低的建设项目;
  2、对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有一定影响,但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
  3、基本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1、基本不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恶臭、噪声、震动、热污染、放射性、电磁波等不利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
  2、基本不改变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
  3、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二、未列入本名录的建设项目,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述原则,确定其环境保护管理类别,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三、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具有下列特征的区域:
  1、需特殊保护地区: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3、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四、位于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如其环境影响特征(包括污染因子和生态因子)对该敏感区环境保护目标不造成主要环境影响的,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否按敏感区要求管理,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征求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意见后确认。
  五、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用清洁生产工艺替代落后工艺,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现有污染源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及总量控制要求的技术改造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适当简化。
  六、纳入区域性开发的建设项目,如编制区域开发规划时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已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且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采用的生产工艺符合区域开发总体要求的,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适当简化。
  七、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类别按其中等级最严的确定。
  八、国家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明令禁止建设或投资,如列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和《工商领域禁止重复建设目录》的建设项目,不适用本《名录》。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此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九、本名录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十、本名录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项目类别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流域开发(含流域规划和小流域治理),海岸带开发,围垦造地,围海造地 全部 / /
区域
开发
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渡假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保税区,工业园区及成片土地开发 全部 / /
露天开采 新建;改、扩建,敏感区 其它 /
石油开采 年产20万吨及以上;年产20万吨以下,敏感区 年产20万吨以下,非敏感区 /
天然气开采 年产10亿标准立方米及以上;年产10亿标准立方米以下,敏感区 年产10亿标准立方米以下,非敏感区 /
煤层气开采 敏感区 非敏感区 /
煤炭
采选
新矿区 全部 / /
独立矿井 敏感区 非敏感区 /
选煤厂 敏感区 非敏感区 /
黑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矿采选 全部 / /
非 金
属 矿
采 选
脉矿开采,化学矿开采 年产矿石20万吨及以上 年产矿石20万吨以下 /
湖盐及井盐 钾盐;镁盐 其它 /
海盐及矿盐 / 全部 /
石棉采选,云母采选,石墨采选 敏感区 非敏感区 /
石灰石、高岭土 / 10万立方米及以上 10万立方米以下,非敏感区
土沙石 20万立方米/年及以上;20万立方米/年以下,10万立方米/年及以上,敏感区 其它 10万立方米/年以下,非敏感区
食 品
加 工
粮食及饲料加工 年加工25万吨及以上 年加工10(含)-25万吨;年加工10万吨以下,敏感区 年加工10万吨以下,非敏感区
植物油加工 年加工10万吨及以上 年加工2(含)-10万吨;年加工2万吨以下,敏感区 年加工2万吨以下,非敏感区
制糖 全部 / /
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 屠宰 年屠宰10万头(或100万只)及以上 其它 /
肉禽类加工 / 年加工2万吨及以上;年加工2万吨以下,敏感区 年加工2万吨以下,非敏感区
蛋品加工 / / 全部
水产品加工 年加工10万吨及以上 年加工2(含)-10万吨及以上;年加工2万吨以下,敏感区 年加工2万吨以下,非敏感区
食盐加工 / 敏感区 非敏感区
乳制品加工 / 敏感区 非敏感区
方便食品 / 敏感区 非敏感区
醋类等发酵食品 / 敏感区 非敏感区
味精、柠檬酸、氨基酸制造,淀粉,淀粉糖等制品 全部 / /
饮料
制造
酒精饮料及酒类制造 全部(仅勾兑的除外) 仅勾兑的 /
果菜汁类及其它软饮料制造 / 敏感区 非敏感区
卷烟 新建30万箱及以上;技改后生产量达80万箱及以上;敏感区 其它 /
纺织 含洗毛、染整、脱胶工段的纺织项目;有蚕蛹废水、精炼废水等的丝绸项目 全部 / /
其它纺织项目 / 全部 /
服装及鞋业制造 服装制造 / 大型成衣加工 其它
鞋业制造 / 使用有机溶剂 其它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 制革,毛皮鞣制 全部 / /
羽毛(绒)加工   敏感区 非敏感区
皮革、毛皮、羽毛(绒)制品 / 敏感区 非敏感区
锯材、木片加工,家具制造 / 敏感区 非敏感区
人造板制造 年产20万平方米及以上(干法);
湿法全部
年产20万平方米以下(干法) /
木、竹、藤、棕、草制品 / 有化学处理工艺的 无化学处理工艺的
造纸及纸制品 纸浆制造,造纸(含废纸造纸) 全部 / /
纸制品 / 有化学处理工艺的 无化学处理工艺的
印刷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磁材料制品 / 全部 /
石油
加工
原油、天然气加工,石油焦炼制,石油制品 全部(单套装置除外) 单套装置 /
油库 总容量在10万立方米及以上;总容量为3万(含)-10万立方米,敏感区 总容量为3万(含)-10万立方米,非敏感区;总容量1万(含)-3万立方米 总容量在1万立方米以下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 基本化学原料制造,化学肥料制造,化学农药制造,化学染料制造,合成染料制造,助剂及其它有机产品制造,有机化工原料及中间体制造,合成材料制造,合成树脂及其它高分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品制造,生物化工,感光材料制造,磁性记录材料制造,日用化学品制造等 全部 / /
单纯的化学品(含日用化学品)混合、分装 / 全部 /
涂料制造、试剂制造 敏感区 非敏感区 /
医药
制造
化学药品制造,生物制品 全部(单纯药品分装、复配除外) 单纯药品分装、复配 /
中成药加工 / 敏感区 非敏感区
化学
纤维
制造
人造纤维制造,合成纤维制造 全部 / /
橡胶
制品
橡胶加工,橡胶制品再生及翻修 敏感区 非敏感区 /
轮胎制造 全部 / /
塑料
制品
泡沫塑料、人造革、合成革加工、其它塑料制品 / 全部 /
非金属矿物制品 水泥制造,石墨及炭素制品 全部 / /
石灰制造,砖瓦和轻质建筑材料制造 / 全部 /
玻璃制造 日产500吨及以上 日产500吨以下 /
玻璃、陶瓷、石棉制品,石棉、云母等耐火材料,矿物纤维及其制品 / 全部 /
水泥制品、石材加工、水泥粉磨站、水泥搅拌站 / 敏感区 非敏感区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炼铁,球团及烧结,炼钢,钢铁联合加工,铁合金冶炼,焦化 全部 / /
钢压延加工 / 全部 /
轧钢 热轧 年产100万吨及以上 年产100万吨以下 /
冷轧 年产50万吨及以上 年产50万吨以下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有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合金 全部 / /
有色金属压延加工 敏感区 非敏感区 /
金属
制品
铸铁金属件制造 年产10万吨及以上 年产1万吨(含) -10万吨 1万吨以下
电镀 全部 / /
热处理及表面处理 敏感区 非敏感区 /
机械
制造
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武器装备 新建、扩建 改造  
普通机械,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 新、扩建 改造
其它机械,机械半成品加工、组装 / 新、扩建 改造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 彩管,玻壳,新型显示器件,光纤预制棒制造 全部 / /
集成电路生产,半导体器件生产 前工序生产,新建 其它 /
印刷电路板,电真空器件 全部 / /
半导体材料,电子陶瓷,有机薄膜,荧光粉,贵金属粉 敏感区 非敏感区 /
电子配件组装 / 全部 /
电池生产 / 全部 /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 电力
生产
火力发电(燃烧天然气除外),水力发电,抽水蓄能,核力发电及核力供热,垃圾发电 全部 / /
燃烧天然气电厂 300MW及以上,敏感区 其它 /
脱硫工程 海水脱硫 其它 /
风力发电,地热发电,潮汐发电、沼气发电,太阳能发电 / 全部 /
输变电工程及电力供应 500千伏及以上;500千伏以下,敏感区 500千伏以下,非敏感区;直流输电 /
供热、蒸汽、热水生产供应 锅炉总容量65吨/小时及以上 其它 锅炉总容量10吨/小时以下,非敏感区
天然气、煤气生产供应 煤气生产 全部 / /
煤气供应 / 全部 /
城市天然气供应 / 全部 /
自来水生产和供应 日供水10万吨及以上,有引水工程 其它 /
城市交通设施 城市道路 新建;改造,敏感区 改造,非敏感区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路及桥梁 全部 / /
城镇新区建设 全部 / /
城镇旧区改造 敏感区 非敏感区 /
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堆肥或焚烧 全部 / /
城镇河道、湖泊整治 敏感区 非敏感区 /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30万吨/日及以上;30万吨/日以下,敏感区 30万吨/日以下,非敏感区 /
城市粪便处理 / 全部 /
农业 农业综合开发 敏感区 非敏感区 /
垦荒 600公顷及以上 600公顷以下 /
防沙治沙工程 / 全部 /
林业 植树造林 / 敏感区 非敏感区
森林采伐 竭伐 间伐 /
畜牧 养殖场 养猪,常年存栏量3000头及以上;肉牛,常年存栏量400头及以上;奶牛,常年存栏量200头及以上;家禽,常年存栏量100000只及以上 其它 养猪,常年存栏量500头以下;肉牛,常年存栏量200头以下;奶牛,常年存栏量100头以下;家禽,常年存栏量10000只以下
养殖区 养猪,常年存栏量6000头及以上;肉牛,常年存栏量800头及以上;奶牛,常年存栏量400头及以上;家禽,常年存栏量200000只及以上 其它 养猪,常年存栏量3000头以下;肉牛,常年存栏量400头以下;奶牛,常年存栏量200头以下;家禽,常年存栏量20000只以下
牲畜放养 年放养量5000头及以上 年放养量5000以下 /
其它养殖 / 全部 /
渔业 淡水养殖 / 湖泊养殖 其它
海水养殖 封闭海域2000亩及以上 高位池200亩及以上;低位池1000亩及以上;开阔性近海海域5000亩及以上 其它
转基因技术推广应用,物种引进等高新技术 全部 / /
地质
勘查
单井勘探 / 敏感区 非敏感区
区域考察勘探 敏感区 非敏感区 /
水利
工程
水库 大型水库(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中型水库(库容1000万-1亿立方米),敏感区;地下水库 其它 /
灌区 新建,5万亩及以上;改造(面积30万亩及以上;30万亩以下, 敏感区) 新建,5万亩以下;改造面积30万亩以下,非敏感区 /
引水 跨流域调水;年引水量占引水处年径流总量1/4以上;年引水处年径流总量1/4以下、10%以上,敏感区 年引水处年径流总量1/4以下、10%以上,非敏感区;年引水处年径流总量1/4以下,敏感区 年引水处年径流总量10%以下,非敏感区
堤防 新建一级;新建二级,敏感区 其它 /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 / 全部
公路 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50公里及以上;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50公里以下,敏感区;1000米及以上的独立隧道;1000米以下的独立隧道,敏感区 其它  
铁路 新建,增建二线 50公里及以上的铁路正线;50公里以下的铁路正线,敏感区;区段站以上(含大型客站) 其它 /
电气化改造 200公里及以上的铁路;100公里以下(含改、扩建)的铁路,敏感区 其它 /
改、扩建项目 区段站以上(含大型客站);铁路枢纽;危险品货场;机务、车辆本段;年产30万吨以上的石碴场 其它 /
民航
工程
机场 年旅客吞吐量30万及以上的机场工程;年旅客吞吐量30万以下,敏感区;日飞行架次30架及以上的旅游、通用、训练机场工程 其它 /
导航台站 全部 / /
供油工程,维修保障工程 / 全部 /
港口、码头 综合性港区,石化运输或危险品码头 全部 / /
散货码头 设计年吞吐量100万吨及以上;设计年吞吐量100万吨以下,敏感区 设计年吞吐量100万吨以下,非敏感区 /
集装箱码头 年吞吐量100万标箱及以上 年吞吐量100万标箱以下 /
客运码头 国际港 其它 /
桥梁工程(含引桥及连接线) 长度1000米及以上;长度1000米以下,敏感区 长度1000米以下,非敏感区 /
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 全部 / /
海底管线、缆线铺设 长度50公里及以上 长度50公里以下 /
防波堤工程 敏感区 非敏感区 /
管道运输 长度100公里及以上;长度100公里以下,敏感区 长度100公里以下,非敏感区 /
航道疏浚及水运辅助工程 挖方1500万立方米及以上;挖方1500万立方米-200万(含),敏感区 其它 /
水运枢纽 新建 改、扩建 /
仓储 有毒、有害及危险品仓储 全部 / /
一般货物仓储(含粮食储备) / 全部 /
拆船 全部 / /
进口废物拆解 敏感区 非敏感区 /
批发、零售市场 / 敏感区 非敏感区
餐饮 / 敏感区 非敏感区
房地产开发 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及以上,敏感区;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及以上,敏感区 其它 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下,非敏感区
停车场 / 车位2000个及以上 车位2000个以下
长途客运站 / 全部 /
驾驶员训练基地 / 全部 /
洗车业,汽车维修,洗染,沐浴业,加油、加气站 / 敏感区 非敏感区
火葬场,公墓 / 全部 /
学校 / 在校师生1500人及以上 在校师生1500人以下
废品收购站,彩扩点及其它社区服务设施 / / 全部
缆车、索道建设 全部 / /
娱乐服务   敏感区 非敏感区
展览馆、博物馆,游乐场 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及以上,敏感区 其它 /
影剧院、音乐厅 / 容纳1000座及以上 容纳1000座以下
卫生 医院 床位500张及以上 床位500张以下 /
疗养院 床位700张及以上 床位700张以下 /
专科防治所(站) 床位200张及以上 床位200张以下 /
卫生站(所),血站 / 全部 /
体育 体育场 容纳5万人及以上 容纳5万人以下 /
体育馆 容纳1万人及以上 容纳1万人以下 /
高尔夫球场 全部 / /
影视基地 敏感区 非敏感区 /
胶片洗印 / 敏感区 非敏感区
广播电台,差转台, 中波50KW及以上;短波100KW及以上;敏感区 其它 /
电视塔台 100千瓦及以上 其它 /
核设施 核动力厂(核电厂、核热电厂、核供汽供热厂等),反应堆(研究堆、实验堆、临界装置等),铀矿开采、冶炼,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后处理高能加速器,放射性废物贮存、处理或处置,上述项目的退役 全部 / /
放射性物质运输 全部 / /
铀矿地质勘探,铀矿开采试验,上述项目退役 / 全部 /
核技术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放射性同位素野外示踪实验;大型辐照设施;上述项目退役 销售、使用、运输高活度放射性同位素及含有高活度放射性同位素装置;放射性废物贮存;放射性同位素贮存;中子发生器;加速器;上述项目退役 销售、使用、运输低活度放射性同位素及含有低活度放射性同位素装置;X射线发生器;上述项目退役
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 放射性天然铀、钍伴生矿的开采、加工和利用及废渣的处理和贮存 全部 / /
卫星地球上行站 一站多台 一站单台 /
雷达 多台雷达通讯系统 单台雷达通讯系统 /
无线通讯 一址多台;多址发射系统 一址单台 /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规定
[作者:    来源:    点击数:517    时间:2006-1-26    编辑:龙马潭区环保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29号令,2005年11月23日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下简称“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行为,提高审批行为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统称。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环保总局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
  第四条 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备案手续后和开工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五条 环保总局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做到便民和高效。
  第二章申请与受理
  第六条 建设单位按照环保总局公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其中,对按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甲级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编制。
  第七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项目概况;
  (二)周围环境现状;
  (三)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四)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五)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六)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七)评价结论。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分别按照环保总局公布的内容、格式编制或填报。
  第八条 依法需要环保总局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建设单位应当向环保总局提出申请,提交下列材料,并对所有申报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申请书1份;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文字版一式8份,电子版一式2份;
  (三)建设项目建议书批准文件(审批制项目)或备案准予文件(备案制项目)1份;
  (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九条 环保总局对建设单位提出的申请和提交的材料,根据情况分别作出下列处理:
  (一)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回执;
  (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或在5日内一次告知建设单位需要补正的内容;
  (三)按照审批权限规定不属于环保总局审批的申请事项,不予受理,并告知建设单位向有关机关申请。
  第十条 环保总局在政府网站(网址:WWW.SEPA.GOV.CN)公布受理的建设项目信息。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除外。
  第三章审查
  第十一条 环保总局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认为需要进行技术评估的,由环境影响评估机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技术评估,组织专家评审。评估机构一般应在30日内提交评估报告,并对评估结论负责。
  第十二条 环保总局主要从下列方面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
  (一)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项目涉及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该区域内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依法需要征得有关机关同意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取得该机关同意。
  (二)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标准或者要求。
  (三)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布局是否符合区域、流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四)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相应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标准或要求。
  (五)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能否确保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涉及可能产生放射性污染的,拟采取的防治措施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放射性污染。
  (六)拟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生态破坏。
  第十三条 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可能严重影响项目所在地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建设项目,以及存在重大意见分歧的建设项目,环保总局可以举行听证会,听取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公开听证结果,说明对有关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理由。
  第四章批准
  第十四条 符合本规定第十二条所列条件,经审查通过的建设项目,环保总局作出予以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对不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环保总局作出不予批准的决定,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 环保总局在作出批准的决定前,在政府网站公示拟批准的建设项目目录,公示时间为5天。
  作出批准决定后,在政府网站公告建设项目审批结果。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环保总局重新审核。
  环保总局从下列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重新审核:
  (一)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状况有无变化;
  (二)原审批中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有无变化。
  若上述两方面均未发生变化,环保总局作出予以核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对审批或重新审核决定有异议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章期限
  第十八条 环保总局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60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30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15日内,根据审查结果,分别作出相应的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十九条 重新审核的建设项目,环保总局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日起10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二十条 依法需要进行听证、专家评审和技术评估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章规定的期限内。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 依法应当由环保总局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环保总局可以委托项目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托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委托权限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将审批决定向环保总局备案。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参照本规定制定具体办法。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
 
 
 
 
 
 
 
 
 
 
 
 
 
 
 
 

关于公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试行)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试行)内容及格式的通知(环发[1999]178号)

 
根据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我局制订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试行)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试行)的内容及格式,现予公布,请遵照执行。

附件: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略)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 (略) 

                                                     一九九九年八月三日
 
 
 
 
 
 
 
 
 
 
 
 
 
 
 
 
 
 
 

关于执行《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2002年1月31日发布实施,为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有效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咨询收费的管理,特通知如下: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评估工作是控制环境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环境评价和管理”指示的重要措施。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要求,切实抓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评估工作。同时,按照《通知》的规定,明确收费性质,严格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标准,禁止在价格上不合理竞争。
 
二、为了落实国务院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要求,本着“科学环评,依法审批”的原则,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改变环境影响报告的审批机制,减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技术评估工作能转交中介机构完成的,应由环境影响评估机构完成。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含大纲)、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完成后,由建设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上报具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时委托相应级别的环境影响评估机构对评价报告进行技术评估。评估机构形成技术评估报告,并对结论负责。技术评估报告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行政审批的技术依据。
 
四、评估机构的资质由相应级别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可。按照“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的原则,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的技术评估,由国家级评估机构负责;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的技术评估,由省级评估机构负责;市及以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的技术评估的管理,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当地情况决定。
 
五、环境影响评估机构必须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应根据工作量的大小配备相应数量的技术评估专家和技术设备,不得与建设单位有任何行政上或形式上的隶属关系,不得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六、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评估机构的指导,明确责任,采取措施,保证技术评估报告的质量。省级技术评估机构须报总局备案。
 
 
二〇〇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抄送:总局直属机构, 派出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

发布日期:2006年10月10日 点击数:126 【字体: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行为,提高行政审批行为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下称“环评文件”),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统称。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下称自治区环保局)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工作。
第四条  自治区环保局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做到便民和高效。
第二章  申请与受理
第五条  建设单位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其中,对按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备乙级及以上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编制。
第六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项目概况;
(二)周围环境现状;
(三)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四)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五)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六)公众参与;
(七)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八)评价结论。
对按照规定应编制环境风险评价、清洁生产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的项目增加相应篇章,对需建设尾矿库的矿山采选项目、垃圾填埋、医疗废物处置等项目应提交相应的地质勘探、水文资料。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分别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内容、格式编制或填报。
第七条  依法向自治区环保局报批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建设单位应当向自治区环保局提出申请,提交下列材料并对所有申报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申请书1份;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文字版一式10份,电子版一式1份;
(三)项目所在地规划部门的意见。
(四)选址在《建设项目环境分类管理名录》所规定的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应当依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的内容,提交公众参与情况的有关材料。
(五)扩建、技改项目应提供原审批、验收审批许可文件。
(六)新、扩、改建项目应提供当地环保部门分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文件。
(七)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八条  自治区环保局对建设单位提出的申请和提交的材料,根据情况分别做出下列处理:
(一)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回执。
(二)申请材料不齐的,应当场或在5日内一次告知建设单位补正。
(三)按照审批权限规定不属于本级环保局审批的申请事项,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超越评价资质等级、评价范围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不予受理,并告知建设单位,说明理由。
第三章审查
第九条  自治区环保局受理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后,由环境影响咨询机构组织专家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进行技术评估。咨询评估收费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自治区环保局主要从下列七个方面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进行审查:
(一)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项目涉及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关该区域内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依法需要征得有关机关同意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取得该机关同意。
(二)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标准或者要求。
(三)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布局是否符合区域、流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四)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相应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标准或要求。
(五)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能否确保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涉及可能产生放射性污染的,拟采取的防治措施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放射性污染。
(六)拟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生态破坏。
(七)需要设置卫生防护距离的建设项目,其所在地址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拟采取的环境风险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能否满足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发生时污染控制要求。
第十一条  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可能严重影响项目所在地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建设项目,以及存在重大意见分歧的建设项目,自治区环保局可以举行听证会,听取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根据听证笔录及听证报告作出审批决定,并附具对有关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
第四章批准
第十二条  符合本规定第十条所列条件,经审查通过的建设项目,自治区环保局做出予以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对不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自治区环保局做出不予批准的决定,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自治区环保局每季度在本局网站公告已批准的建设项目目录。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开工建设的,其环评文件应当报自治区环保局重新审核。
自治区环保局从以下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重新审核:
(一)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功能有无大的变化;
(二)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规章、标准;
(三)是否符合地方布局、规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若满足上述所有要求,自治区环保局做出予以核准的决定,并出具复核批复文件。
第十五条  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经审批后,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原料或工艺、防治污染或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对审批或重新审核决定有异议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章期限
第十七条  自治区环保局自受理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最多不超过60日内,受理环境影响报告表7个工作日内,受理环境影响登记表5个工作日内,根据审查结果,分别做出相应的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十八条  重新审核的建设项目,自治区环保局自受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日起10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逾期未通知的,视为审核同意。
第十九条  依法需要进行听证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章规定的期限内。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条  各市县环保局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参照本规定制定具体办法。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2006年9月1日起实施。
 
 
 
 
 
 
 

 
 
 
(责任编辑:管理员)欢迎转载,转载请说明来处51网络采购(http://www.51wlcg.com)
已有0人参与(注:以上仅为网友个人评论,不代表51网络采购同意其观点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