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9 13:40:31
来源:
51网络采购 点击:477次
内容摘要:欧元区量化宽松:最重要的是作为
1月22日,欧洲央行在布鲁塞尔宣布了“吹风”已久的欧元区量化宽松(QE)措施,决定欧元区将在今年3-9月间大规模购买欧元区公债。
正如一些分析家所言,最终出台的“印钞机方案”较原 先预计的力度更大:新的公债回购方案,加上原已有之的民间债券回购方案,和央行向各商业银行提供数以千亿欧元计低息贷款,新一轮量化宽松措施实施后,欧元 区每个月将向市场注入多达600亿欧元以上的流动性,这意味着为期半年的QE完成后,欧元区向市场注入的新增流动性总数,将很可能超过一万亿欧元。
素以效率拖沓、决策颟顸著称的欧洲央行,此次居然在很短时间内便拿出步调一致的具体行动,且罕见地表现出坚定立场(央行总裁德拉吉表示“不论发生任何变故,本轮QE都要按计划进行到底”),自然是有原因的。
2014年伊始,欧元区曾弥漫着一股乐观情绪,认为 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的“苦日子”即便不能说业已结束,至少可谓拐点已过,此刻应该警惕的不是通缩和经济过冷,而是通胀、泡沫和过热,鉴于此,德国等在金融 危机中日子较好过的欧元区“北方”国家主张控制货币投放,将防范金融风险放在首位,毕竟,为了给债台高筑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方”国家抒困,欧元 区已投入过大,这些国家更债台高筑,债务偿还能力令人生疑。
但到了年底,这种乐观情绪却近乎荡然无存:整个欧元 区的经济“暖意”昙花一现,复苏力度远不如预期,而希腊等国债务问题扩大和政治动荡加剧,全球油价暴跌和地缘政治危机等,都让欧元区经济的“触底反弹”充 满了不确定性。去年12月,欧元区出人意料地出现通缩,这不仅和此前“略低于2%”的央行通胀指标背道而驰,更是五年多来第一次,这不免让早已草木皆兵的 欧洲众多央行负责人担心,如不及时“注水”,欧元区或许会重蹈日本当年的雪崩式覆辙。
正是这种危机意识促使欧元区各国央行的官僚们以前所 未有的效率和速度,出台了这次从严务实、雷厉风行的大规模量化宽松措施,正如一些分析家所指出的,尽管量化宽松措施是否真能收到提振欧元区经济的预期效果 尚待观察,但此次QE的成功快速推出至少证明,即便如现在这般结构松散、效率低下,但欧元区央行在危机关头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当然,各方面的担心并非没有来由。
首先,和美联储的QE不同,欧元区央行此次QE,大 部分“注水”的风险将由各成员国央行自己承担,仅有约20%的回购被纳入风险共担,而QE的最直接目的是提振经济,最需要增加流动性的,恰是风险系数最高 的那些“欧猪”国家。这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本轮欧元区量化宽松是个不完全协调统一的行动,如果势头尚好问题不大,一旦效果不如预期,甚至出现反效果,能否“坚定不移”、协调一致地在整个欧元区把QE进行到底,就变得大有可疑。
其次,对此次QE最积极的正是那些债务风险最高的成 员国,因为它们最需要刺激措施,而持最激烈反对态度的,则是德国、荷兰、爱沙尼亚、奥地利四国,和德国籍欧洲央行执委劳滕施莱格,这四国恰是欧债危机中 “风景这边独好”的几个国家,正是由于德国的极力阻挠,QE才违反欧元区惯例,变成了风险共担率仅20%的局面。德国担心增加流动性不仅会扩大债务风险系 数,更将令一些经济状况差的国家“变得更不愿进行最重要的结构性改革”——问题在于自欧债危机爆发至今,德国主导力推的“结构性改革”在那些债台高筑的国 家付出了社会矛盾激化的代价,却未收获经济成长提速的预期结果。尽管在“欧元区团结”的压力下,德国等国勉强、有条件地接受了QE,但一旦出现不如预期的 效果,这种脆弱的利益平衡就随时可能被打破。
值得一提的是,欧元区的QE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连锁反 应,金融政策一向稳健的瑞士抢先取消瑞郎/欧元保底汇率下限,丹麦央行也在同一周宣布降息,甚至远隔重洋、素来在金融政策上“慢半拍”的加拿大,也在1月 21日出人意料地宣布降息,而半游离于欧元区门槛间的英国,其央行行长卡尼是前任加拿大央行行长,直到不久前还延续其加拿大风格,主张“收紧流动性”,近 几日也改口宣称“QE不是太早而是太迟”。这些连锁反应无疑是在应对欧元大“注水”所带来的金融市场冲击,而上述连锁反应又将对全球金融市场、乃至世界经 济格局构成怎样影响,仍需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高杨)欢迎转载,转载请说明来处
51网络采购(http://www.51wlc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