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9:39:05
来源:
51网络采购 点击:1次
内容摘要:中国钢铁业绿色蜕变,打造全球最大清洁生产体系
曾经浓烟滚滚的钢铁厂区,如今只见光伏板汇成的“蓝色海洋”与智能物流系统的精准韵律,中国钢铁工业正在经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变革。站在六安钢铁控股集团的中央控制室,技术负责人介绍着“高炉智能布料控制系统”如何将冶炼周期缩短15%。在包钢集团,热轧卷产品刚刚获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颁发的低碳排放钢证书。
截至2025年7月,全国已有6亿吨粗钢产能、147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这一数字占全国总产能的相当大比重,标志着中国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取得决定性进展。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截至今年4月20日,国内已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的141家企业涉及粗钢产能约5.91亿吨。
还有47家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产能约1.69亿吨。
钢铁行业排放与2018年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环保绩效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极致能效工程等推动中国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钢铁生产体系,钢铁企业环境绩效不断提升。今年一季度,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累计吨钢综合能耗543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0.52%;吨钢可比能耗480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2.1%。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下降。
一季度,吨钢二氧化硫、吨钢颗粒物、吨钢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11.68%、3.27%、12.78%。在安徽霍邱的六钢集团,自主研发的“烧结烟气循环脱硝技术”将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稳定控制在30mg/m³以下,远优于国家标准。
技术突破是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压舱石”。
北京科技大学朱荣团队研制的“基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绿色洁净炼钢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项技术推动了二氧化碳由工业废气向资源功能型介质的转变,是变废为宝的炼钢新技术。
中国中冶开发了全流程余热回收系统,从焦化到烧结、再到炼钢炼铁,将原本直排的工业废气转化为稳定电能、热能输出。其中,清潔化大型化幹熄焦技術消除了传统熄焦的环保问题,可回收80%以上的热能用於生產蒸汽和發電,具有全程不费一滴水、不冒一丝烟、不漏一粒尘的优势。
绿色转型的背后是巨额资金投入。截至2025年4月,国内已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吨钢超低排放改造投资约474.35元,吨钢平均环保运行成本约218.43元。
据测算,到今年底要实现超八成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标,钢铁行业还需再投资约2000亿元。更长远来看,到2060年实现“双碳”目标,全行业大约需要20万亿元资金投入,平均每年投入超5000亿。
然而,2022年以来,钢铁行业利润水平逐年下降,单靠自身承担绿色低碳转型的投入困难较大。与此同时,银行在向钢铁企业提供贷款时,仍受到“两高一剩”政策限制,影响新增授信和信贷规模。
面对挑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姜维建议,配套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差异化政策,杜绝因环保成本存在差异加剧企业间不公平竞争。他还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支持极致能效工程实施,对能效水平高、碳排放强度低的钢铁企业,在产量分配、绿色金融、产品出口、差别电价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025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正式将“钢铁、水泥、铝冶炼”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是自2021年电力行业首批纳入后,碳市场首次扩围。全国碳市场运行4年多来,首次在全国层面压实了企业降碳责任,有力推动企业树立“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理念。
走在包钢集团的生产区,LCA技术已成为产品低碳制造的“数字底盘”,指导着从原料、生产到运输的全链条减碳。而在六钢集团,创新的火花绽放在每个角落:员工展示着他的“轧机牌坊冷却系统改造”成果,这项源自一线的智慧,已在全国推广。
绿色转型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钢铁巨人如今披上了绿色新装,正以创新为笔,以绿色为墨,在时代的画卷上奋力书写精彩篇章。
(责任编辑:管理员)欢迎转载,转载请说明来处
51网络采购(http://www.51wlcg.com)